2013年2月2日 星期六

博聞世界:代發刊辭


2009年10月。博聞第一期。臺北:北藝大/博物館與文化資產研究中心。

王嵩山


    有點文化能力的公私立機構想要蓋個博物館;受滿足想像與追求知識驅動的社會大眾四處拜訪博物館;我們有純粹且快樂的博物館愛好者,也有在博物館學堂裡痛苦反思的嚴肅理論家;博物館的相關出版豐盛,博物館與文化消費的關係也很緊密;博物館以各種令人稱奇的方式與人們的生活方式結合在一起。博物館在臺灣依然是一個陌生的國度。
    博物館學是二十世紀末一門新興的學科,雖然博物館有知識有樂趣,博物館研究卻還不能被稱為重要的學問。雖然如此,一個興起中的學科,應該對知識的進步與社會文化的發展提出應有的貢獻。要成就這樣的貢獻,就要建構一個制度化的、專業社群合作的體系。這個體系包括:相關博物館學系所、學報、研討會等學術活動、學會、通訊、相關學術與科學普及出版。其中,發行通訊不但是基礎工作,也反映了我們看待不斷衍生的「博物館現象」與「博物館學新知」的觀點。
    博物館作為一種獨特的媒體,或稱想像與知識的平台,連結、驅動並定義不同的社群。博物館學與博物館誌雖有共通的博物館基地,不過社群內部的分殊化也使博物館的新聞與訊息的需求有所差異。因此,《博聞》將以下述功能貢獻於臺灣社會。
    首先,《博聞》是一個論壇,是重反思性的刊物。《博聞》以博物館研究師生為軀幹、連結博物館的相關社群,提供專業知識與多元化的博物館學觀點。
    其次,《博聞》將及時的掌握博物館專業新知與社會文化的脈動,再現全球博物館與專業博物館所的新聞與訊息之最新動態促進社會大眾對博物館與博物館學的認識與理解。
    第三,《博聞》將以整合的、跨領域的、以文化為本的意識編輯專題,深度地觀察與描述博物館趨勢。
    第四、《博聞》結合全球的視野與在地的思維,評介西方與臺灣的博物館實踐現象,闡釋不同時空的博物館為何 / 如何呈現目前的面貌。
    第五、《博聞》將主動的檢視臺灣諸博物館在觀眾接待、博物館活力以及文物保護等方面的表現,並推出博物館表現的趨勢觀察。具體的評估內容至少應包括:特展的數量與內涵、教育活動的數量與內涵、贊助和預算、價格與社會服務等。
    博物館的事業蓬勃發展,與博物館相關的訊息不斷地生產,博物館視野的理想與現實持續的拉扯,博物館的相關政治經濟活動積極且綿密。博物館原野裡眾荷喧嘩,博物館詮釋與溝通的行動蔓延、擴張。
    我們需要博聞世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