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醫學工程學系演講,20181023,14:20-15:20]
臺灣南島語族
王嵩山
歷史與文物研究所/ 教授
亞太博物館學與文化研究中心/ 主任
逢甲大學
[摘要]
目前臺灣有16個原住民族,總人口約五十五萬,分別居住在高山、平原與濱海聚落,形成兩種不同的社會系統(平權社會與階層社會)。這兩種社會體系,基本上是以「起源(人與事物的本質)、重大歷史事件、系譜規則、祖靈意象、空間組織等」作為文化實踐的基本形式。這些基本形式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項目(口語傳統及承載口語傳統的語言、表演藝術、儀式節慶及其社會實踐、有關自然與宇宙觀的知識及其實踐、手工藝),既相關、卻有所差異。前者重視聯結 connection,後者強調區辨 distinction。
自 1980 年代以來,臺灣原住民族社會創新出現三種不同的模式,各自擁有獨特的社群。首先,是尋求主體性的還我母語運動、還我土地運動;其次,新的文化機制(如:美術館、文化中心、博物館、地方/文物館、族群博物館、文化園區、文化展演、視覺/空間創作基地、原住民族文化資產保存條例擬議)開始運作「新文化」;最後,積極傳統領域調查、實施智慧財產權條例、建構部落法人團體、以及在風災與水災等自然災變之後產生新部落,更顯示而不同文化所製作出來的新社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